<dd id="saiiy"></dd>
  1. <s id="saiiy"></s>

    1. <s id="saiiy"></s>
      1. <span id="saiiy"><blockquote id="saiiy"></blockquote></span>

        雅俗互滲與班固雅樂(lè )觀(guān)的建構

        發(fā)布時(shí)間:2025-05-25 16:58:09   來(lái)源:心得體會(huì )    點(diǎn)擊:   
        字號:

        ○金璐璐

        如果說(shuō)俗樂(lè )的內涵是確指以鄭、衛之音為首的以滿(mǎn)足感官審美欲望為主,不符合“禮”的規范的地方性音樂(lè )的藝術(shù)定位的話(huà),其外延也在不斷擴展。從鄭聲到鄭衛之音,再到桑間、濮上、鄭、衛、宋、趙之聲以及趙、代、秦、楚之謳,甚至巴俞、羌戎之樂(lè ),內容涵蓋民間散樂(lè )和周邊少數民族音樂(lè )。與此同時(shí),雅樂(lè )的內涵和外延也一直處于變化、發(fā)展狀態(tài)?!把艠?lè )”一詞最早見(jiàn)于《論語(yǔ)·陽(yáng)貨》:“子曰:‘惡紫之奪朱也,惡鄭聲之亂雅樂(lè )也,惡利口之覆邦家者?!盵1]作為西周典禮制度和禮樂(lè )文化產(chǎn)物的雅樂(lè ),其出現伊始就處于鄭聲的對立面。西周制禮作樂(lè )的目的是“納上下于道德,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”[2],這就決定了依禮而存的雅樂(lè )無(wú)論其外在形式還是思想內涵都是為了滿(mǎn)足統治者封建教化的需要。古代“雅”“夏”同音。因此,就地域而言,雅樂(lè )是西周王畿地區的音樂(lè )?!把拧奔础罢?,就民族而言,是指周民族音樂(lè );
        就內容而言,要宣揚先祖的文德武功;
        就藝術(shù)形式而言,應音律與鐘律相協(xié)和??傊?,西周雅樂(lè )“是在前代祭祀禮儀樂(lè )舞基礎上發(fā)展完善起來(lái)的,以祭祀天地、神靈、祖先為主要內容,以《六代樂(lè )舞》為主體的宮廷雅樂(lè )體系”[3]。春秋以來(lái),禮崩樂(lè )壞。雅樂(lè )體系雖未完全崩潰,但其外延也隨之發(fā)生改變?!啊对?shī)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(wú)邪’”[4],春秋時(shí)期,雅樂(lè )的外延已經(jīng)從《雅》《頌》擴展至音律雅樂(lè )化的國風(fēng)。戰國時(shí)期,各國統治者多好俗樂(lè )。如《韓非子·內儲說(shuō)》:“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,宣王悅之。廩食以數百人?!盵5]隨著(zhù)周王室的東遷,周天子位同諸侯,諸侯國中僭禮用樂(lè )的情況頻現。如魯國季氏“八佾舞于庭”,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禮樂(lè )器“九鼎八簋”都被認為是僭越禮制。秦漢的雅樂(lè )體系大體因襲周制。如秦朝將周《房中樂(lè )》更名為《壽人》,將周《大武》更名為《五行》。西漢雅樂(lè )包括郊祀宗廟樂(lè ),如《郊祀歌十九章》;
        樂(lè )家制氏傳授雅樂(lè ),“但能紀其鏗鏘鼓舞,而不能言其義”[6];
        叔孫通制定的漢初朝儀所用之樂(lè )《嘉至》《永至》《登歌》《休成》《永安》;
        以及唐山夫人所作宗廟祭樂(lè )《安世房中歌》。東漢雅樂(lè )分類(lèi)細化,按照等級,分為四品:

        漢明帝時(shí),樂(lè )有四品:一曰《大予樂(lè )》,郊廟上陵之所用焉。則《易》所謂“先王作樂(lè )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”者也。二曰雅頌樂(lè ),辟雍饗射之所用焉。則《孝經(jīng)》所謂“移風(fēng)易俗,莫善于樂(lè )”者也。三曰黃門(mén)鼓吹樂(lè ),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。則《詩(shī)》所謂“坎坎鼓我,蹲蹲儛我”者也。其四曰短簫鐃歌樂(lè ),軍中之所用焉。黃帝時(shí)岐伯所造,以建武揚德,風(fēng)敵勵兵,則《周官》所謂“王師大捷,則令凱歌”者也。又采百官詩(shī)頌,以為登歌。[7]

        由此可知,東漢雅樂(lè )多為儀式音樂(lè ),主要包括大予樂(lè )、雅頌樂(lè )、黃門(mén)鼓吹樂(lè )和短簫鐃歌樂(lè )。其中第四品短簫鐃歌樂(lè ),據崔豹《古今注》曰:“漢樂(lè )有黃門(mén)鼓吹,天子所以宴樂(lè )群臣也?!抖毯嶇t歌》,鼓吹之一章耳,亦以賜有功諸侯?!盵8]

        總之,“雅樂(lè )并非是一個(gè)靜止、孤立的學(xué)科概念,而是一個(gè)發(fā)展、綜合的文化概念。雅樂(lè )形成的文化、歷史過(guò)程,不僅體現出雅樂(lè )地域流播的空間意義,也體現出雅俗轉化的節奏和時(shí)間意義”[9]。雅樂(lè )“起著(zhù)節制人們內在情感以和合各種社會(huì )關(guān)系從而達到維護宗法制度和移風(fēng)易俗的目的”[10]。對比雅樂(lè )一直都為政教服務(wù),而以鄭衛之音為代表的俗樂(lè )因其“為適應生活的變化和審美需要,不斷創(chuàng )新著(zhù)旋律和節奏,容易把人引向脫離宗法制度的軌道,形成對傳統雅樂(lè )的巨大沖擊”[11]。如李延年“每為新聲變曲,聞?wù)吣桓袆?dòng)”[12]。因此,俗樂(lè )歷來(lái)受到封建正統士人的責難。如“音不調乎《雅》《頌》者,不可以為樂(lè )”[13]“鄭音好濫淫志,宋音燕女溺志,衛音趣數煩志,齊音敖辟喬志。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,是以祭祀弗用也”[14]?!秶Z(yǔ)·晉語(yǔ)》中師曠關(guān)于“新聲兆衰”的思想;
        《鐃歌十八曲》因“不盡軍中樂(lè ),其詩(shī)有諷有頌,有祭祀樂(lè )章,其名不見(jiàn)于《史記》,亦不見(jiàn)于《漢書(shū)》”[15];
        “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,皆衣文衣而舞《康樂(lè )》,文馬三十駟,遺魯君。陳女樂(lè )文馬于魯城南高門(mén)外。季桓子微服往觀(guān)再三,將受,乃語(yǔ)魯君為周道游,往觀(guān)終日,怠于政事”[16]?!犊禈?lè )》,司馬貞《索隱》引王肅云:“舞曲名也?!盵17]魯國國君因沉溺于齊國送來(lái)的女樂(lè ),導致國政荒廢,氣得孔子離開(kāi)了魯國。更甚者,桓譚因以鄭聲侍宴而遭到宋弘的嚴厲譴責:

        初,上訪(fǎng)博通之士于司空宋弘,弘薦沛國人桓譚,以為才學(xué)博聞,幾及劉向、揚雄,召拜議郎、給事中。上令譚鼓琴,奏其繁聲,乃得侍宴。弘聞之大恨,伺譚出時(shí),正朝服,坐府上,遣召譚。譚到,不與席,讓之曰:“吾所以薦子者,欲令輔國以道德也,而今數進(jìn)鄭聲,亂雅、頌,非中正者也。能自改耶?不然,正罪法?!弊T頓首辭謝,良久,乃遣之。[18]

        “繁聲”,即新聲,此指鄭聲?;缸T因多次將鄭聲施于朝廷,不僅未以道德輔國,無(wú)益于社會(huì )教化,而且亂了雅頌正音,因此宋弘欲將其治罪。

        鑒于此,雅樂(lè )俗樂(lè )之爭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(jìn)行著(zhù)。如:

        周室陵遲,禮樂(lè )崩壞,諸侯恣行,競悅所習,桑間、濮上、鄭、衛、宋、趙之聲,彌以放遠,滔湮心耳,乃忘平和,亂政傷民,致疾損壽。重遭暴秦,遂以闕忘。漢興,制氏世掌大樂(lè ),頗能紀其鏗鏘,而不能說(shuō)其義。武帝始定郊祀、巡省、告封,樂(lè )官多所增飾,然非雅正,故繼其條暢曰聲音也。[19]

        故禮樂(lè )廢而邪音起者,危削侮辱之本也。故先王貴禮樂(lè )而賤邪音。其在序官也,曰:“修憲令,審詩(shī)商,禁淫聲,以時(shí)順修,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,太師之事也?!盵20]

       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,而歌呼嗚嗚快耳者,真秦之聲也;
        《鄭》《衛》《桑間》《昭》《虞》《武》《象》者,異國之樂(lè )也。今棄擊甕叩缶而就《鄭》《衛》,退彈箏而取《昭》《虞》,若是者何也?快意當前,適觀(guān)而已矣。[21]

        唐山夫人能楚聲,又造房中之樂(lè )。武帝裁音律之響,定郊丘之祭,頗雜謳謠,非全雅什。[22]

        從最初的崇雅貶俗、黜俗,到后來(lái)的援俗入雅、雅俗互滲。這其中的影響因素眾多。既有君主的喜好、樂(lè )官的推動(dòng)、士大夫的固守,也有制度的維護,統治者的打壓。然而,我們也驚喜地發(fā)現,二者在各自的發(fā)展中,既共同存在,又相互排斥、沖擊,在反復的對抗中,逐漸相互滲透,并因此而保持著(zhù)旺盛的藝術(shù)生命力,構成了我國音樂(lè )發(fā)展史上的兩支主力。

        雅俗互滲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是一直存在的。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即為這一現象的縮影。班固作為漢代士大夫的代表,其雅樂(lè )觀(guān)既體現了傳統社會(huì )中知識精英群體對音樂(lè )社會(huì )功能的共同認知,也因東漢前期禮樂(lè )重建的特殊歷史背景而呈現出一定的個(gè)性特征。因此,筆者擬立足于班固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這樣一部最早的正史樂(lè )志,且參考他在其它著(zhù)述中的樂(lè )論,分析促成其雅樂(lè )觀(guān)形成的因素有哪些,并分析作為一種政治文化傳統的音樂(lè )教化觀(guān)念,是如何被士人階層當作治理國家和社會(huì )的手段,以協(xié)調天、地、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,對當代社會(huì )有哪些重要啟示等等。對于這些問(wèn)題,時(shí)賢或忽略不計或語(yǔ)焉不詳或爭議頗多,尚有缺憾,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較大的開(kāi)拓創(chuàng )新空間。因此,筆者擬就此略陳管見(jiàn),以求正于方家。

        班固雅樂(lè )觀(guān)主要通過(guò)《漢書(shū)》得以展現,如《律歷志》《藝文志》《食貨志》《地理志》和《禮樂(lè )志》等。其中《禮樂(lè )志》作為一篇介紹西漢禮樂(lè )制度的文章,全文共9200多字,由“禮”和“樂(lè )”兩部分組成。然究其各自所占篇幅卻發(fā)現,“在禮的部分十分疏陋”[23],只有2500多字?!皹?lè )”的部分所占文字6700多。因此,王鳴盛《十七史商榷》指出:“《禮樂(lè )志》本當禮詳樂(lè )略,今乃禮略樂(lè )詳。全篇共分兩大截,后一截論樂(lè )之文較之前論禮,其詳幾三倍之?!盵24]“樂(lè )”主要是按照時(shí)間順序清晰地梳理了從傳說(shuō)中的黃帝到西漢末年哀帝期間雅樂(lè )的興變及其政治功能,并載錄了漢代的音樂(lè )文獻,如《安世房中歌》十七章,《郊祀歌》十九章等。文章不僅使我們得以了解雅樂(lè )的發(fā)展興變,更是在精心構思的謀篇布局中展現了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。

        首先,和前人一直強調雅樂(lè )的等級性不同,班固更加重視音樂(lè )的道德性,對于人性塑造和國家建設的重要作用。在文章中,他多次予以強調:

        人函天、地、陰、陽(yáng)之氣,有喜、怒、哀、樂(lè )之情。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,圣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,故象天、地而制禮、樂(lè ),所以通神明,立人倫,正情性,節萬(wàn)事者也。[25]

        樂(lè )者,圣人之所樂(lè )也,而可以善民心。其感人深,移風(fēng)易俗,故先王著(zhù)其教焉。[26]

        音樂(lè )之于人民,具有“正情性”“善民心”“移風(fēng)易俗”的政教作用。它能感化人的心靈,塑造人的靈魂,使人的性情得到由內而外地中正,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公序良俗,以實(shí)現統治者心目中的王政。鑒于音樂(lè )具有和諧人倫關(guān)系、社會(huì )秩序的重要政教功用,因此“圣人之所以感天地,通神明,安萬(wàn)民,成性類(lèi)者也”[27],借此以感動(dòng)天地、溝通神明、安撫萬(wàn)民,并最終培養出人向善的情性。有學(xué)者指出在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中班固認為“禮樂(lè )中承載著(zhù)關(guān)乎未來(lái)國家秩序與靈魂重建的政治使命”[28]。如果忽視了禮樂(lè )建設,不去節制人的情欲,規范人的活動(dòng),將導致國家的荒亂和人性的墮落,對國家和人民都是莫大的災難。既然音樂(lè )承載著(zhù)如此重要的社會(huì )職能,那么其制作者也當具有較高的素養:“知禮樂(lè )之情者能作,識禮樂(lè )之文者能述;
        作者之謂圣,述者之謂明。明圣者,述作之謂也?!盵29]只有那些有著(zhù)超世眼力的“明圣者”才能透過(guò)紛亂的世俗人生看清禮樂(lè )背后的向度[30]。只有能夠真正懂得人情民心為何的人,才能制禮作樂(lè );
        只有能把禮儀與音樂(lè )的外在形式搞明白的人,才能做到很好地闡述、傳播禮樂(lè )。那么,什么樣的音樂(lè )能擔負起教化百姓、移風(fēng)易俗的神圣使命呢?在班固的觀(guān)念里,只有雅樂(lè )!

        其次,班固所定義的雅樂(lè )以西周雅樂(lè )系統為標準。對雅樂(lè )歷史的建構,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是通過(guò)對“九王九樂(lè )”古樂(lè )系統的描繪來(lái)完成的:

        昔黃帝作《咸池》,顓頊作《六莖》,帝嚳作《五英》,堯作《大章》,舜作《招》,禹作《夏》,湯作《濩》,武王作《武》,周公作《勺》?!渡住?,言能勺先祖之道也?!段洹?,言以功定天下也?!稙C》,言救民也?!断摹?,大承二帝也?!墩小?,繼堯也?!洞笳隆?,章之也?!段逵ⅰ?,英華茂也?!读o》,及根莖也?!断坛亍?,備矣。[31]

        班固展現了從上古到西周,“王者”與“樂(lè )”之間一一對應的關(guān)系,并通過(guò)對“九樂(lè )”各自含義的介紹,肯定了制樂(lè )者的崇高品德和圣明統治。不容忽視的是,班固在描述古樂(lè )的同時(shí),確立了西周雅樂(lè )的典范地位:

        《周詩(shī)》既備,而其器用張陳,《周官》具焉。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,皆選有道德之人,朝夕習業(yè),以教國子。國子者,卿大夫之子弟也,皆學(xué)歌九德,誦六詩(shī),習六舞、五聲、八音之和。故帝舜命夔曰:“女典樂(lè ),教胄子,直而溫,寬而栗,剛而無(wú)虐,簡(jiǎn)而無(wú)敖。詩(shī)言志,歌詠言,聲依詠,律和聲,八音克諧?!贝酥^也。又以外賞諸侯德盛而教尊者。[32]

        由上述材料可知,對于西周雅樂(lè ),其理念、內容、形式、樂(lè )隊組合、使用場(chǎng)合、社會(huì )功能等諸多層面,我們必須做整體性的考量。如西周雅樂(lè )演奏時(shí),其對主持者、演奏者、學(xué)習者和施行者的身份都有嚴格的規定。首先,主持典禮的人要從卿大夫、高級樂(lè )師中選拔,且選用之人必須品德高尚。他們將雅樂(lè )演奏成熟后,傳授給公卿大夫子弟。同時(shí),雅樂(lè )也可作為中央的賞賜,去表彰有盛德的諸侯與尊者?!皩?shí)際上,對于周人而言,與禮配合的雅樂(lè ),其意義不僅限于以明確的差異性呈現周代禮樂(lè )制度等級嚴明的文化特征,更為重要的是,‘雅者,正也,言王政所由廢興也’的文化屬性與政治定位,讓其在整個(gè)西周王朝的禮樂(lè )文化建設中,從一開(kāi)始就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?!盵33]總之,西周雅樂(lè )在繼承先王制樂(lè )傳統的前提下,是以朝廷音樂(lè )活動(dòng)為中心的。作為朝廷正樂(lè ),它的儀式、音調、歌辭都具有驚人的魅力和影響,不僅適用于宗廟,也可在朝廷和學(xué)官中演奏,無(wú)不起到撼動(dòng)人心、宣揚上德、和諧社會(huì )的巨大作用。班固對西周雅樂(lè )的極度推崇,還通過(guò)反復征引儒家典籍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《尚書(shū)》《禮記》等來(lái)作為其評價(jià)的依據。班固《漢書(shū)·藝文志》在“六藝略·樂(lè )”中著(zhù)錄“《雅歌詩(shī)》四篇”[34]。關(guān)于其具體所指,清代臧琳在《經(jīng)義雜記》一文中指出:“《漢志》‘《雅歌詩(shī)》四篇’即杜夔所傳《鹿鳴》《騶虞》《伐檀》《文王》也?!盵35]陳喬樅的《齊詩(shī)遺說(shuō)考》、胡承琪《毛詩(shī)后筆》、翁方綱《經(jīng)義考補正》、王國維《觀(guān)堂集林》也均持此觀(guān)點(diǎn)。同時(shí),我們也應該意識到,班固這種“以八音為主要樂(lè )器,符合五聲十二律,符合周樂(lè )的倫理道德標準的美學(xué)風(fēng)格”[36]的雅樂(lè )評價(jià)標準,無(wú)疑會(huì )影響他對漢代音樂(lè )的定位,從而令他把漢代新聲擯棄于正史?!皾h初叔孫通制漢禮,而班固之志不載?!盵37]王先謙《漢鐃歌釋文箋正·序》所言:“此十八曲者,見(jiàn)擯于當代禮典之書(shū),而雜收于曠世窮搜之史,故孟堅之隘也?!盵38]

        再次,班固以音樂(lè )作品的文化政治含義作為評價(jià)的原則,從而做出了“漢無(wú)雅樂(lè )”的判斷。班固將郊廟歌詩(shī)《郊祀歌》十九章,即《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(shī)》十四篇、《宗廟歌詩(shī)》五篇[39]著(zhù)錄在“詩(shī)賦略”中的做法更是直接印證了其“漢無(wú)雅樂(lè )”的觀(guān)點(diǎn)。對此,王鳴盛予以附和:

        而究之于樂(lè )亦不過(guò)詳載郊廟歌詩(shī),無(wú)預樂(lè )事,蓋漢實(shí)無(wú)所為禮樂(lè ),故兩截之首各用泛論義理,全掇《樂(lè )記》之文,入漢事則云“漢興,撥亂反正,日不暇給”……又通沒(méi)之后,河間獻王采禮樂(lè )古事,稍稍增輯,至五百余篇。今學(xué)者不能昭見(jiàn),但推士禮以及天子,說(shuō)義又頗謬異,故君臣長(cháng)幼交接之道寢以不章。漢典不傳,河間所輯又與漢無(wú)涉,故無(wú)可志也?!稑?lè )志》既述高祖‘風(fēng)起’之詩(shī),武帝所立樂(lè )府造詩(shī)歌,末段乃言:“河間獻王獻雅樂(lè ),樂(lè )官存之以備數,然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?!庇盅裕骸皾h郊廟詩(shī)歌,未有祖宗之事,八音調均,又不協(xié)于鐘律,而內有掖庭材人,外有上林樂(lè )府,皆以鄭聲施于朝廷?!逼湎掠謹⒊傻蹠r(shí)王禹獻河間樂(lè ),平當議請修之,公卿以為久遠難明,議復寢。又敘哀帝欲放鄭聲,然百姓漸漬日久,又不制雅樂(lè )有以相變,吏民湛沔自若。末復總結之云:“大漢繼周,久曠大儀,未有立禮成樂(lè ),此賈誼、仲舒、王吉、劉向之徒所為發(fā)憤而增嘆也?!弊忝鞔酥究傄?jiàn)漢實(shí)無(wú)所為禮樂(lè ),實(shí)無(wú)可志。子長(cháng)《禮》《樂(lè )》二書(shū)亦空論其理,但子長(cháng)述黃帝及太初,若欲實(shí)敘,實(shí)難櫽括,孟堅述西漢二百年,何難實(shí)敘,只因漢未嘗制禮,樂(lè )府俱是鄭聲,本無(wú)可志,不得已只可以空論了之?!盵40]

        “雅樂(lè )”作為統治者實(shí)施禮樂(lè )制度的產(chǎn)物,是制度下的思想表達,屬于朝廷正音。而整個(gè)漢代卻未嘗制樂(lè ),河間獻王所搜集的雅樂(lè )又被棄置不用,且以楚、鄭、衛之音為代表的新聲又沖擊著(zhù)雅樂(lè )的正統地位。因此,整個(gè)西漢可以稱(chēng)為“漢無(wú)雅樂(lè )”。另外,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中所載錄的西漢歷代帝王祭祀所用宗廟樂(lè ),把地方性的音樂(lè )帶入到正統的雅樂(lè )之中,明顯帶有“援俗入雅”的傾向。這其中就包括“桑間、濮上,鄭、衛、宋、趙之聲”[41]“趙、代、秦、楚之謳”[42]。如“高祖時(shí),叔孫通因秦樂(lè )人制宗廟樂(lè )”[43];
        “高祖樂(lè )楚聲,故房中樂(lè )楚聲也”[44]。高祖劉邦的《大風(fēng)歌》也是根據楚地民間音調自創(chuàng )的;
        武帝的《郊祀歌》十九章更是李延年將搜集而來(lái)“趙、代、秦、楚之謳”經(jīng)過(guò)改編而作的祭祀樂(lè )。此外,四夷樂(lè )也沖擊著(zhù)朝廷雅樂(lè )。如“板楯蠻夷俗喜歌舞,高祖觀(guān)之,曰:‘此武王伐紂之歌也?!嗣鼧?lè )人習之,所謂巴渝舞也?!盵45]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載哀帝時(shí)孔光奏罷樂(lè )府表中,錄有“巴俞鼓員三十六人”[46],即巴渝歌詩(shī)鼓員。又如《晉書(shū)·樂(lè )志》敘橫吹源流:“李延年因胡曲更造《新聲二十八解》,乘輿以為武樂(lè )?!盵47]漢武帝時(shí),異域樂(lè )舞大量輸入。協(xié)律都尉李延年據西域橫吹樂(lè )曲《摩訶》《兜勒》改編而成漢代“武樂(lè )”《新聲二十八解》。除了胡人的橫吹曲,還引進(jìn)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鼓吹樂(lè ),用于郊祀、廟祀的軍樂(lè )。如郭茂倩《樂(lè )府詩(shī)集·鼓吹曲辭一》:“鼓吹曲,一曰短簫鐃歌。劉瓛定軍禮云:‘鼓吹未知其始也,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。鳴笳以和簫聲,非八音也。騷人曰‘鳴篪吹竽’是也?!盵48]總之,武帝朝的郊祀樂(lè )已失去了雅樂(lè )的氣質(zhì)。對此,班固批評道:“今漢郊廟詩(shī)歌,未有祖宗之事,八音調均,又不協(xié)于鐘律,而內有掖庭材人,外有上林樂(lè )府,皆以鄭聲施于朝廷?!盵49]應劭《風(fēng)俗通義》:“武帝始定郊祀、巡省、告封,樂(lè )官多所增飾,然非雅正?!盵50]劉勰《文心雕龍·樂(lè )府篇》:“暨后郊廟,惟雜雅章,辭雖典文,而律非夔、曠?!盵51]沈約《宋書(shū)·樂(lè )志》:“漢武帝雖頗造新哥,然不以光揚祖考、崇述正德為先……商周《雅》《頌》之體闕焉?!盵52]《隋書(shū)·音樂(lè )志上》:“裁音律之響,定郊丘之祭,頗雜謳謠,非全雅什?!盵53]王運熙:“漢代的郊祭樂(lè )及武樂(lè ),從與先王雅樂(lè )對立而言,實(shí)際上也是新聲或鄭衛之聲?!盵54]俗樂(lè )的大肆滲透,使俗盛雅衰成為不爭的事實(shí)。這不僅造成朝廷“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”[55]的局面,而且即使后來(lái)哀帝痛下決心罷樂(lè )府,然“鄭聲尤盛”,再加上“百姓漸漬日久,又不制雅樂(lè )有以相變,豪富吏民湛沔自若,陵夷壞于王莽”[56],早已是積重難返,于事無(wú)補。漢朝繼承了周朝的正統,卻無(wú)法承襲西周雅樂(lè )的傳統,這無(wú)疑是令漢儒扼腕嘆息的事情。

        最后,班固延續了器物比德的傳統,以琴為媒,傳達其雅樂(lè )觀(guān)。據《后漢書(shū)·桓譚傳》載,“譚著(zhù)書(shū)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,號曰《新論》,上書(shū)獻之。世祖善焉?!肚俚馈芬黄闯?,肅宗使班固續成之?!盵57]班固續成了《新論·琴道篇》。在《琴道篇》中,班固分別從琴曲和琴德兩方面來(lái)展示其雅樂(lè )思想。

        首先,琴曲分“操”和“暢”兩種,兩者的區別在于: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,故謂之“操”。達則兼善天下,無(wú)不通暢,故謂之“暢”。

        《堯暢》經(jīng)逸不存?!端床佟氛?,昔虞舜圣德玄遠,遂升天子,喟然念親,巍巍上帝之位不足保,援琴作“操”,其聲清以微?!队聿佟氛?,昔夏之時(shí),洪水襄陵沈山,禹乃援琴作“操”,其聲清以溢,潺潺志在深河?!段⒆硬佟?,微子傷殷之將亡,終不可奈何,見(jiàn)鴻鵠高飛,援琴作“操”,其聲清以淳?!痘硬佟?,其聲淳以激?!恫牟佟?,似鴻雁之音?!段耐醪佟氛?,文王之時(shí),紂無(wú)道,爛金為格,溢酒為池,宮中相殘,骨肉成泥,璇室瑤臺,藹云翳風(fēng),鐘聲雷起,疾動(dòng)天地,文王躬被法度,陰行仁義,援琴作“操”,故其聲紛以擾,駭角震商。[58]

        《琴道篇》介紹了《堯暢》《舜操》《禹操》《文王操》《微子操》《箕子操》和《伯夷操》七首作品。這七首樂(lè )曲因主題思想不同,故而呈現出不同的音樂(lè )特點(diǎn)。如《禹操》贊揚大禹治水,“其聲清以溢,潺潺志在深河”;
        《微子操》表現微子的亡國之憂(yōu),“其聲清以淳”;
        《文王操》聲討商紂王的慘無(wú)人道,“其聲紛以擾”?!奥曇糁?,與政通矣?!盵59]因此,通過(guò)七弦琴的彈奏,足以表達人世間的萬(wàn)事萬(wàn)物并反映社會(huì )的太平與否。

        第二,琴德。七弦琴作為為雅樂(lè )伴奏的樂(lè )器,據統計在《詩(shī)經(jīng)》國風(fēng)中出現133次,小雅中出現962次,[60]足證其被天子禮樂(lè )所用之頻繁?!鞍艘魪V博,琴德最優(yōu)?!盵61]同樣,琴作為古代圣賢君子修身治國的雅器,在漢代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睞?!肮耪呤ベt玩琴以養心?!盵62]琴音作為八音之首,能夠涵養人的心性,修養人的品德。班固《琴道篇》認為:“琴之言禁也,君子守以自禁也。八音之中,惟絃最密,而琴為之首?!盵63]《白虎通》曰:“琴者,禁也,禁止于邪,以正人心也?!盵64]班固以禁釋琴,將琴視為禁邪防淫之器,要求琴人以德正音,并通過(guò)琴樂(lè )來(lái)指導、規范。琴的這一特征也廣為時(shí)人接受和傳播。如:

        神農之初作琴也,以歸神,及其淫也,反其天心。[65]

        古者天子諸侯聽(tīng)鐘聲,未嘗離于庭,卿大夫聽(tīng)琴瑟,未嘗離于前。所以養正心而滅淫氣也。[66]

        昔者,神農造琴以定神,禁淫僻,去邪欲,反其天真者也。[67]

        琴之在音,蕩滌邪心。雖有正性,其感亦深。存雅卻鄭,浮侈是禁。條暢和正,樂(lè )而不淫。[68]

        應劭《風(fēng)俗通義·聲音》很好地解釋了琴之所以被人為地比附為樂(lè )教雅器的原因:

        雅琴者,樂(lè )之統也,與八音并行。然君子所常御者,琴最親密,不離于身,非必陳設于宗廟鄉黨,非若鐘鼓羅列于虡懸也。雖在窮閻陋巷,深山幽谷,猶不失琴。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,大聲不嘩人而流漫,小聲不湮滅而不聞,適足以和人意氣,感人善心。故琴之為言禁也,雅之為言正也,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。夫以正雅之聲,動(dòng)感正意,故善心勝,邪惡禁。是以古之圣人君子,慎所以自感,因邪禁之適,故近之。間居則為從容以致思焉,如有所窮困,其道閉塞,不得施行,及有所通達而用事,則著(zhù)之于琴,以杼其意,以示后人。[69]

        在東漢,樂(lè )教思想是和修身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琴因與八音并行,形狀大小得中,聲音諧和,因此它被賦予了引人向善的樂(lè )教功能,不僅助力個(gè)人的修身養性,又承擔起社會(huì )教化,可以說(shuō)處處是對漢代禮樂(lè )制度的維護和宣揚。如蔡邕在《女訓》中以鼓琴為例,告誡女兒如何做到對公婆的孝敬:“舅姑若命之鼓琴,必正坐操琴而奏曲。若問(wèn)曲名,則舍琴興對,曰某曲。坐若近,則琴聲必聞;
        若遠,左右必有贊其言者。凡鼓小曲,五終則止;
        大曲,三終則止。無(wú)數變曲無(wú)多少,尊者之聽(tīng)未厭不敢早止。若顧望視也,則曲終而后止,亦無(wú)中曲而息也。琴必常調。尊者之前,不更調張。私室若近舅姑,則不敢鼓。獨若絕遠,聲音不聞,鼓之可也?!盵70]文章圍繞女子在夫家鼓琴時(shí),于翁姑在場(chǎng)與否兩種情況下需要注意的具體細節,完全是根據如何使公婆適意來(lái)進(jìn)行的??傊?,“琴”作為“樂(lè )”器的代表,因其蘊含的思想與儒家宣揚的精神相契合,已經(jīng)從具有禮教功能的雅樂(lè )之器,轉而為蘊含著(zhù)文化精神的審美意象,完成了從原始意象到人文寄象的轉化。

        綜觀(guān)班固的雅樂(lè )思想,不難發(fā)現,它既體現了禮樂(lè )互動(dòng)環(huán)境下士人對雅樂(lè )的認知和期待,也因東漢特殊的社會(huì )歷史背景使得其雅樂(lè )觀(guān)呈現出一定的時(shí)代特征。其一,東漢時(shí)期,統治者確立了儒學(xué)的支配地位,使之成為正統思想。明帝即位后,尊祀孔子,推崇儒學(xué),重用儒士。如“還,幸孔子宅,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。親御講堂”[71],“孝明皇帝尤垂意于經(jīng)學(xué),即位,刪定擬議,稽合圖讖……親自制作《五行章句》”[72],既促進(jìn)了儒學(xué)的繁榮,又推動(dòng)了儒學(xué)在整個(gè)社會(huì )的傳播。如以察舉制為主的選官制度的推行,使儒家思想得到極大程度的普及。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中,有儒學(xué)背景的公卿階層,從西漢元帝時(shí)期的26.7%,到東漢初期已提升到70%以上。[73]這一時(shí)代背景促成了班固禮樂(lè )思想的儒學(xué)化?!鞍喙虒?xiě)《禮樂(lè )志》多本儒說(shuō)”[74]。他延續了“宗經(jīng)以撰史”的編纂思路,[75]在大量取材《禮記·樂(lè )記》的基礎上,頻頻援引“孔子曰”“易曰”“《詩(shī)》曰”“《書(shū)》曰”,展現了依經(jīng)以立意的闡釋風(fēng)格。如文章處處以孔子等儒家圣人語(yǔ)錄為音樂(lè )批評標準。

        樂(lè )以治內而為同,禮以修外而為異;
        同則和親,異則畏敬;
        和親則無(wú)怨,畏敬則不爭。揖讓而天下治者,禮樂(lè )之謂也。二者并行,合為一體。畏敬之意難見(jiàn),則著(zhù)之于享獻辭受,登降跪拜;
        和親之說(shuō)難形,則發(fā)之于詩(shī)歌詠言,鐘石管弦。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,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。故孔子曰:“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(lè )云樂(lè )云,鐘鼓云乎哉?”此禮樂(lè )之本也。[76]

        禮、樂(lè )作為不可分割的統一體,“樂(lè )以治內而為同,禮以修外而為異”,通過(guò)兩者的內、外通力合作,才能實(shí)現人與人之間的“親”“敬”“無(wú)怨”“不爭”,從而達到“揖讓而天下治者”的禮樂(lè )教化功效。那么禮樂(lè )的本質(zhì)是什么呢?是表達敬意的跪拜動(dòng)作,還是抒發(fā)歡愉心情的歌曲呢?班固引用孔子的“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(lè )云樂(lè )云,鐘鼓云乎哉?”予以否認。對此,顏師古注曰:“禮以節人為貴,樂(lè )以和人為本,玉帛鐘鼓乃其末也?!盵77]

        其二,西漢武帝以后,儒、道、陰陽(yáng)諸家合流,樂(lè )論日益陰陽(yáng)五行化。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亦如此。班固雅樂(lè )觀(guān)既有傳統禮樂(lè )思想的意蘊,也有其獨特的社會(huì )歷史和學(xué)術(shù)思想背景。它是和時(shí)代的“天人感應”“天人合一”“陰陽(yáng)五行”等學(xué)術(shù)思潮融合在一起的。如班固對緯學(xué)頗為精通,其《白虎通》多以圖讖定經(jīng)義,“直接引緯31次34條,涉及的篇目共13種”[78]。

        所以作四夷之樂(lè )何?德廣及之也?!兑住吩唬骸跋韧跻宰鳂?lè )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?!薄对?shī)》云:“奏鼓簡(jiǎn)簡(jiǎn),衎我烈祖?!薄稑?lè )元語(yǔ)》曰:“受命而六樂(lè ),樂(lè )先王之樂(lè ),明有法也。興其所自作,明有制。興四夷之樂(lè ),明德廣及之也。故東夷之樂(lè )曰《朝離》,南夷之樂(lè )曰《南》,西夷之樂(lè )曰《昧》,北夷之樂(lè )曰《禁》……《樂(lè )元語(yǔ)》曰:“東夷之樂(lè )持矛舞,助時(shí)生也。南夷之樂(lè )持羽舞,助時(shí)養也。西夷之樂(lè )持戟舞,助時(shí)煞也。北夷之樂(lè )持干舞,助時(shí)藏也?!闭l(shuí)制夷狄之樂(lè )?以為先圣王也。先王推行道德,調和陰陽(yáng),覆被夷狄。故夷狄安樂(lè ),來(lái)朝中國,于是作樂(lè )樂(lè )之?!赌稀分疄檠匀我?,任養萬(wàn)物?!段丁分疄檠悦烈??!睹痢氛?,萬(wàn)物衰老,取晦昧之義也?!督氛?,言萬(wàn)物禁藏。朝離者,萬(wàn)物微離地而生。[79]

        受此影響,在論及四夷之樂(lè )的演奏形態(tài)時(shí),《白虎通》引《樂(lè )元語(yǔ)》,認為東夷之樂(lè )助時(shí)生,南夷之樂(lè )助時(shí)養,西夷之樂(lè )助時(shí)煞,北夷之樂(lè )助時(shí)藏。這一解釋明顯立足于五行之說(shuō)。同時(shí),“圣人作樂(lè ),所以宣氣致和,順陰陽(yáng)也”[80]。班固規定四夷之樂(lè )必須是圣王制作。除了宣揚圣王之功德,鞏固封建大一統中央集權的目的外,班固認為圣王之所以能制作四夷之樂(lè ),是因為他能“推行道德,調和陰陽(yáng),覆被夷狄”。又“先王恥其亂也,故制雅頌之聲”[81],音樂(lè )是情感的表達。但鑒于情感的多元性,對之進(jìn)行積極引導就尤為必要和迫切。因此,古代圣王“本之情性、稽之度數、制之禮儀”[82],依照自然法則和生命規律,“以導制欲”,以雅頌之聲來(lái)感發(fā)人的善心,從而抵御邪惡骯臟風(fēng)氣的侵襲,以營(yíng)造一個(gè)和諧有序的社會(huì )。這便是先王的立樂(lè )之方。

        昔神農氏繼宓羲而王天下,上觀(guān)法于天,下取法于地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。于是始削桐為琴,繩絲為絃,以通神明之德,合天地之和焉。[83]

        梧桐作琴,三尺六寸有六分,象期之數;
        厚寸有八,象三六數;
        廣六寸,象六律。上圓而斂,法天。下方而平,法地。上廣下狹,法尊卑之禮。琴隱長(cháng)四寸五分,隱以前長(cháng)八分。五弦:第一弦為宮,其次商、角、徵、羽。文王、武王各加一弦,以為少宮、少商。下徵七弦,總會(huì )樞要,足以通萬(wàn)物而考治亂也。[84]

        為了感應神明,迎合天地的和諧,琴器的制作“上觀(guān)法于天,下取法于地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”,象天地而制禮樂(lè ),完全契合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?!霸谧従暭铱磥?lái),各種器樂(lè )、樂(lè )律和君、臣、民、法度等社會(huì )人事存在一一對應的關(guān)系”[85]。如琴的長(cháng)度為三尺六寸又六分,象征一年的天數;
        厚一寸八分,象征三乘以六的數字;
        寬六寸,象征六合;
        上成圓形而聚斂,象征天;
        下成方形而平整,象征地;
        上寬下窄,象征禮法尊卑。琴本有五根弦,分別對應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音,后周文王、武王各加上一條弦,為少宮音和少商音,從而確立了七弦琴的形制??傊?,琴器作為人文的載體,將琴長(cháng)比配一年的天數,琴形比配天地,琴弦比配人事,其形成過(guò)程既有對自然法度的遵循,也有超越自然的人為制作,描繪了一個(gè)自然、社會(huì )、人事和諧交融的理想社會(huì ),直接、形象地闡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。其三,大漢繼周,代表漢人文化的雅樂(lè )在西漢被中斷。在東漢統治者眼里,恢復雅樂(lè )就是恢復先秦以來(lái)的文化傳統。只有恢復了雅樂(lè ),才能徹底在文化上滌除王莽新朝統治的痕跡,重新占據文化上的權威與正統?!稘h書(shū)》主要是班固在東漢明帝、章帝時(shí)期寫(xiě)作、完成的。而此段時(shí)期正是統治者禮樂(lè )重建的關(guān)鍵期。這一時(shí)代背景因素,對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的寫(xiě)作指向影響很大。對于其撰述宗旨,班固在《漢書(shū)·敘傳》中指出:“上天下澤,春雷奮作,先王觀(guān)象,爰制禮樂(lè )。厥后崩壞,鄭衛荒淫,風(fēng)流民化,湎湎紛紛。略存大綱,以統舊文。述《禮樂(lè )志》第二?!盵86]對此,李景星總結指出:“揆其作志之大旨,無(wú)非欲修明王制,興復雅樂(lè ),施行賈、董、王、劉諸人之論疏而已?!盵87]

        其四,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延續了漢代樂(lè )論一貫“務(wù)為治者”的特點(diǎn)。司馬談《論六家要旨》評述諸子為學(xué)的目的:“夫陰陽(yáng)、儒、墨、名、法、道德,此務(wù)為治者也,直所從言之異路,有省不省耳?!盵88]因此陸賈《新語(yǔ)·道基》篇:“乃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,設鐘鼓歌舞之樂(lè ),以節奢侈,正風(fēng)俗,通文雅?!盵89]賈誼《新書(shū)》認為音樂(lè )可以“疏其穢,而填其浮氣?!表f昭注此句云:“樂(lè )者,所以移風(fēng)易俗蕩滌人之邪穢也?!盵90]司馬遷《史記·樂(lè )書(shū)》認為:“《雅》《頌》之音理而民正,嘄噭之聲興而士奮,鄭衛之曲動(dòng)而心淫”[91],因而強調“夫上古明王舉樂(lè )者,非以?shī)市淖詷?lè ),快意恣欲,將欲為治也。正教者皆始于音,音正而行正。故音樂(lè )者,所以動(dòng)蕩血脈,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”[92]。注重以雅、頌之音“養行義而防淫佚也”[93]。班固繼承了這一樂(lè )論傳統,并在其著(zhù)述中頻繁闡述。如:

        太平乃制禮作樂(lè )何?夫禮樂(lè )所以防奢淫。天下人民饑寒,何樂(lè )之乎?功成作樂(lè ),治定制禮。[94]

        王者所以盛禮樂(lè )何?節文之喜怒。樂(lè )以象天,禮以法地。人無(wú)不含天地之氣,有五常之性者。故樂(lè )所以蕩滌,反其邪惡也。禮所以防淫佚,節其侈靡也。故《孝經(jīng)》曰:“安上治民,莫善于禮。移風(fēng)易俗,莫善于樂(lè )?!盵95]

        音樂(lè )是“太平制作”的產(chǎn)物,它教化的功用只有在天下太平、無(wú)饑寒之虞、民心歡樂(lè )的社會(huì )條件下才能發(fā)揮出來(lái)。而雅樂(lè )之所以具有化成天下的社會(huì )功能,是因為法天地陰陽(yáng)而成的樂(lè )與人的先天五常之性相對應,所以它能感化人的先天善性。

        漢代文人一向重視音樂(lè )的教化之功。如董仲舒在《舉賢良對策》中談道:

        圣王已沒(méi),而子孫長(cháng)久安寧數百歲,此皆禮樂(lè )教化之功也。王者未作樂(lè )之時(shí),乃用先王之樂(lè )宜于世者,而以深入教化于民。教化之情不得,《雅》《頌》之樂(lè )不成,故王者功成作樂(lè ),樂(lè )其德也。樂(lè )者,所以變民風(fēng),化民俗也,其變民也易,其化人也著(zhù)。故聲發(fā)于和而本于情,接于肌膚,藏于骨髓。故王道雖微缺,而管弦之聲未衰也。夫虞氏之不為政久矣,然而樂(lè )頌遺風(fēng)猶有存者,是以孔子在齊而聞《韶》也。[96]

        班固亦如此。這一顯著(zhù)傾向的形成也與班固的職官身份密不可分。通過(guò)對班固生平事跡的系統整理可知,其曾先后擔任蘭臺令史、郎官、玄武司馬以及中護軍、中郎將等職。這些官職大多擁有具體的職事,它們的事務(wù)內涵及其官階不僅賦予了他話(huà)語(yǔ)身份,而且這些政治身份,使班固在身心方面有了對統治者的依附。

        顯宗甚奇之,召詣校書(shū)部,除蘭臺令史,與前睢陽(yáng)令陳宗、長(cháng)陵令尹敏、司隸從事孟異共成《世祖本紀》?!勰藦褪菇K成前所著(zhù)書(shū)。[97]

        有詔留仁壽闥,與校書(shū)郎杜撫、班固等雜定《建武注記》。[98]

        譚著(zhù)書(shū)言當世行事二十九篇,號曰《新論》,上書(shū)獻之。世祖善焉?!肚俚馈芬黄闯?,肅宗使班固續成之。[99]

        天子會(huì )諸儒講論《五經(jīng)》,作《白虎通德論》,令固撰集其事。[100]

        憲、秉遂登燕然山,去塞三千余里,刻石勒功,紀漢威德,令班固作銘。[101]

        無(wú)論是從最初的奉詔修史,到后來(lái)的受竇憲之命“勒石燕然”,班固著(zhù)述多是“奉命而作”。這種特殊的政治背景決定了其創(chuàng )作的出發(fā)點(diǎn)和最終歸宿不僅與文學(xué)無(wú)關(guān),而且具有直接的現實(shí)功利目的,即為完成政治宣教的任務(wù)。最集中的體現乃是其雅樂(lè )思想的教化特色。

        王者未作樂(lè )之時(shí),因先王之樂(lè )以教化百姓,說(shuō)樂(lè )其俗,然后改作,以章功德……故聞其音而德和,省其詩(shī)而志正,論其數而法立。是以薦之郊廟則鬼神饗,作之朝廷則群臣和,立之學(xué)官則萬(wàn)民協(xié)。聽(tīng)者無(wú)不虛己竦神,說(shuō)而承流,是以海內遍知上德,被服其風(fēng),光輝日新,化上遷善,而不知所以然,至于萬(wàn)物不夭,天地順而嘉應降。故《詩(shī)》曰:“鐘鼓锽锽,磐管鏘鏘,降福穰穰?!薄稌?shū)》云:“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?!兵B(niǎo)獸且猶感應,而況于人乎?況于鬼神乎?[102]

        “說(shuō)樂(lè )”,顏師古注:“說(shuō)樂(lè )其俗,使和說(shuō)而安樂(lè )也?!盵103]歷代可稱(chēng)作行“王化之道”的統治者在沒(méi)有建立自己的雅樂(lè )體系時(shí),往往法古,借用有德之統治者的雅樂(lè )來(lái)教導百姓,使他們和悅安樂(lè )。然后再依之進(jìn)行修改完善,以展現和宣傳本朝統治者的功業(yè)與德行。在這種情況下,樂(lè )可以反映民心的向背、時(shí)代的特征和歷史的走向。雅樂(lè )具有強烈的藝術(shù)感染力,因此以樂(lè )教和,不僅使傾聽(tīng)的人道德和諧,而且用在朝堂之上則群臣和順,設立于學(xué)校會(huì )萬(wàn)民和洽。雅樂(lè )的魅力不僅惠及人類(lèi),而且對鳥(niǎo)獸尚且有感動(dòng)影響,何況人呢?更何況鬼神呢?總之,雅樂(lè )能令萬(wàn)物不夭折,天地和順,福氣也就多多地降臨了。

        班固既然強調音樂(lè )的教化作用,那么有違雅樂(lè )之制的鄭聲就被認定為“淫聲”。

        樂(lè )尚雅何?雅者,古正也。所以遠鄭聲也??鬃釉唬骸班嵚曇??鄭國土地民人,山居谷浴,男女錯雜,為鄭聲以相誘悅懌,故邪僻,聲皆淫色之聲也?!盵104]

        制度遂壞,陵夷而不反,桑間、濮上,鄭、衛、宋、趙之聲并出,內則致疾損壽,外則亂政傷民。巧偽因而飾之,以營(yíng)亂富貴之耳目。庶人以求利,列國以相間。故秦穆遺戎而由余去,齊人饋魯而孔子行。至于六國,魏文侯最為好古,而謂子夏曰:“寡人聽(tīng)古樂(lè )則欲寐,及聞鄭、衛,余不知倦焉?!弊酉霓o而辨之,終不見(jiàn)納,自此禮樂(lè )喪矣。[105]

        《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》一直在傳達著(zhù)“匡扶雅樂(lè )正統,辟除淫樂(lè )之聲”思想??鬃印翱吹搅肃嵚晫ΧY樂(lè )制度的沖決之力以及對世道人心的瓦解之效,看到了它使社會(huì )溺于聲色而敗國亂政的危險之兆”[106],發(fā)出了“鄭聲淫”的呼喊。班固認為鄭國百姓“山居谷浴,男女錯雜”,故而定鄭聲為“邪僻”“淫色”之聲,淫在情色,不合于禮,違背于禮。同樣,班固對周朝末年的“桑間、濮上,鄭、衛、宋、趙之聲并出”是嚴厲批判的,因為它們“內則致疾損壽,外則亂政傷民”,對于這樣的“淫聲”應予以辟除,并匡扶雅樂(lè )正統。

        班固雅樂(lè )觀(guān)奠基于政治教化的立場(chǎng),極為重視它在維護東漢王權合法性和維系政治制度運行的現實(shí)功用。不難發(fā)現,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與其“潤色鴻業(yè)”“抒下情而通諷諭”“宣上德而盡忠孝”的文學(xué)思想,主張懷柔羈縻、文德威武并用的民族關(guān)系思想,德治與刑罰并舉的刑法思想等一脈相承,都是其禮樂(lè )思想重視教化的一種體現。

        樂(lè )在人和,不在于其音調。樂(lè )崇和順,究其根源乃因其象天地而生,具有“天人合一”性,所對應的領(lǐng)域和角色是天、地、人之間關(guān)系的化合、均衡和協(xié)調,以實(shí)現人與自然、社會(huì )的和諧。如《禮記·樂(lè )記》中“樂(lè )在宗廟之中,君臣上下同聽(tīng)之,則莫不和敬;
        在族長(cháng)鄉里之中,長(cháng)幼同聽(tīng)之,則莫不和順;
        在閨門(mén)之內,父子兄弟同聽(tīng)之,則莫不和親。故樂(lè )者,審一以定和,比物以飾節,節奏合以成文,所以合和父子君臣,附親萬(wàn)民也,是先王立樂(lè )之方也?!盵107]故而音樂(lè )的社會(huì )功能主要是端正社會(huì )風(fēng)氣,和諧社會(huì )各層面人群的關(guān)系,做到人與人之間的“合敬”“和順”“和親”,以實(shí)現“合和父子君臣,附親萬(wàn)民”的社會(huì )理想。這在《禮樂(lè )志》中也予以頻繁強調,如:

        禮節民心,樂(lè )和民聲,政以行之,刑以防之。禮、樂(lè )、政、刑四達而不悖,則王道備矣。[108]

        樂(lè )以治內而為同,禮以修外而為異;
        同則和親,異則畏敬;
        和親則無(wú)怨,畏敬則不爭。揖讓而天下治者,禮、樂(lè )之謂也。二者并行,合為一體。[109]

        樂(lè )作為統治者的治理手段之一,通過(guò)其教化不僅可以移風(fēng)易俗,而且能正人心,人與人相互親近、無(wú)怨,使國家臻于全盛。這一“和”與“同”的音樂(lè )美學(xué)思想與我國所追求的構建和諧社會(huì )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。如:

        祈盼和順、崇尚和美、追求和諧,是中華民族的優(yōu)良傳統和高尚品德。古往今來(lái),“人和”理念一直都為有識之士奉為圭臬?!覀兯f(shuō)的“人和”,包括了和諧、和睦、和善、祥和等含義,蘊涵著(zhù)和以處眾、和衷共濟、和諧和美、政通人和等深刻的處世哲學(xué)和人生理念。[110]

        要想達到人與自然、人與社會(huì )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、和睦、和善,實(shí)現的途徑有很多,其中之一便是以文化育和諧,比如音樂(lè )。

        班固雅樂(lè )教化觀(guān)昭示了藝術(shù)對人情感的潛移默化,彰顯了雅樂(lè )對于人性塑造的重要作用?!皹?lè )者,樂(lè )也。君子樂(lè )得其道,小人樂(lè )得其欲”[111],樂(lè )可以使人在歡愉的心境中直接“得其道”和“得其欲”,使理智和情感都得到滿(mǎn)足,從而受到道德教育。雅樂(lè )不僅是一種音樂(lè )形式,更是一種政治統治的工具。如“所以作樂(lè )者,諧八音,蕩滌人之邪意,全其正性,移風(fēng)易俗也”[112]。班固的雅樂(lè )觀(guān)所提倡的人文教化對我們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。如怎樣加強自我修養、提升公民道德素質(zhì)以及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(guān)系等,無(wú)疑為當下中國社會(huì )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視角。如果我們將這種本土思想資源及其實(shí)踐進(jìn)行現代性轉化,讓藝術(shù)發(fā)揮出與時(shí)俱進(jìn)的生命力,不僅助力于我國文化復興,也有助于推進(jìn)國家和社會(huì )治理能力的提升。

        儒家樂(lè )論一貫認為雅樂(lè )具有強大的藝術(shù)感染力,因此,提倡雅樂(lè ),反對俗樂(lè )。如:

        樂(lè )者,圣人之所樂(lè )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風(fēng)易俗。故先王著(zhù)其教焉。[113]暴民不作,諸侯賓服,兵革不試,五刑不用,百姓無(wú)患,天子不怒,如此則樂(lè )達矣。[114]

        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,逆氣成象而亂生焉。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,順氣成象而治生焉。唱和有應,善惡相象,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。[115]

        荀子認為音樂(lè )分奸聲和正聲,即俗樂(lè )和雅樂(lè )兩種。前者會(huì )產(chǎn)生歪風(fēng)邪氣,導致社會(huì )混亂;
        后者則會(huì )營(yíng)造和順的風(fēng)氣,使社會(huì )秩序井然。兩相對比,那么君子接受雅樂(lè )就是理所應當的了。殊不知,俗樂(lè )對社會(huì )教化也發(fā)揮著(zhù)不容小覷的力量。如:

        衛人王豹處淇川,善謳,河西之民皆化之。齊人綿駒居高唐,善哥,齊之右地,亦傳其業(yè)。前漢有虞公者,善哥,能令梁上塵起。若斯之類(lèi),并徒哥也。[116]

        沈約《宋書(shū)·樂(lè )志》用若干具體事例證明俗樂(lè )也同樣具有移風(fēng)易俗的社會(huì )感染力。因此,雅樂(lè )和俗樂(lè )作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,分別發(fā)揮了音樂(lè )的政治教化和娛志抒情的功能,我們不能厚此薄彼,要做到“陽(yáng)春白雪”和“下里巴人”兼顧,因為它們滿(mǎn)足了不同領(lǐng)域人群對藝術(shù)的審美需求。樂(lè )以和人為本,其目的是促進(jìn)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,社會(huì )的和諧發(fā)展。因此我們不能以其藝術(shù)性的高低來(lái)進(jìn)行褒貶。相反,它們作為治理國家的本土資源,我們在不斷為其營(yíng)造發(fā)展平臺之時(shí),還應該加以合理地推廣,讓藝術(shù)更好地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(fā)揮教育、引導作用。

        [1][4]楊伯峻《論語(yǔ)譯注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80年版,第187頁(yè),第10頁(yè)。

        [2]王國維著(zhù),彭林點(diǎn)?!队^(guān)堂集林》[M],石家莊: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3年版,第232頁(yè)。

        [3]王秀臣《周代禮制的嬗變與雅樂(lè )內涵的變化》[J],《社會(huì )科學(xué)輯刊》,2005年第4期。

        [5]陳啟猷《韓非子新校注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0年版,第602頁(yè)。

        [6][12][25][26][27][29][31][32][34][41][42][43][44][46][49][55][56][76][77][81][82][86][88][102][103][105][108][109][112]班固《漢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62年版,第1043頁(yè),第3951頁(yè),第1027頁(yè),第1036頁(yè),第1039頁(yè),第1029頁(yè),第1038頁(yè),第1038頁(yè),第1711頁(yè),第1042頁(yè),第1045頁(yè),第1043頁(yè),第1043頁(yè),第1073頁(yè),第1071頁(yè),第1070頁(yè),第1074頁(yè),第1028-1029頁(yè),第1029頁(yè),第1037頁(yè),第1037頁(yè),第4241-4242頁(yè),第2710頁(yè),第1038-1039頁(yè),第1039頁(yè),第1042頁(yè),第1028頁(yè),第1028-1029頁(yè),第957頁(yè)。

        [7][22][53]魏征等撰《隋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73年版,第286頁(yè),第286頁(yè),第286頁(yè)。

        [8]崔豹撰、牟華林校箋《〈古今注〉校箋》[M],北京:線(xiàn)裝書(shū)局,2014年版,第87頁(yè)。

        [9]王秀臣《周代雅樂(lè )的時(shí)空意義考察》[J],《齊魯學(xué)刊》,2006年第6期。

        [10][11]王齊洲《裸學(xué)存稿》[M],武漢:華中師范大學(xué)出版社,2013年版,第179頁(yè),第180頁(yè)。

        [13][65]張雙棣《淮南子校釋》[M],北京:北京大學(xué)出版社,1997年版,第2104頁(yè),第2059頁(yè)。

        [14][107][114]阮元《十三經(jīng)注疏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80年版,第1540頁(yè),第1545頁(yè),第1529頁(yè)。

        [15]陳本禮箋訂《漢詩(shī)統箋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2020年版,第276頁(yè)。

        [16][17][21][91][92][93]司馬遷《史記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59年版,第1918頁(yè),第1918頁(yè),第2543-2544頁(yè),第1176頁(yè),第1236頁(yè),第1237頁(yè)。

        [18]袁宏撰,張烈點(diǎn)?!逗鬂h紀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2002年版,第63-64頁(yè)。

        [19][50][69]應劭撰、吳樹(shù)平校譯《風(fēng)俗通義校釋》[M],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,1980年版,第217頁(yè),第217頁(yè),第235頁(yè)。

        [20][115]北京大學(xué)《荀子》注釋組《荀子新注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79年版,第335頁(yè),第337頁(yè)。

        [23]甘懷真《皇權、禮儀與經(jīng)典詮釋?zhuān)褐袊糯问费芯俊穂M],上海:華東師范大學(xué)出版社,2008年版,第61頁(yè)。

        [24][40]王鳴盛撰,黃曙輝點(diǎn)?!妒呤飞倘丁穂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3年版,第121頁(yè),第121-123頁(yè)。

        [28][30]王維《從班固的禮樂(lè )觀(guān)看漢代樂(lè )論思想的重建——以〈漢書(shū)·禮樂(lè )志〉為例》[J],《中國音樂(lè )學(xué)》,2020年4期。

        [33]馬銀琴《“雅”“夏”關(guān)系與周代雅樂(lè )正統地位的確立》[J],《北方論叢》,2021年第3期。

        [35]臧琳《經(jīng)義雜記》[M],清嘉慶四年拜經(jīng)堂刻本,卷十二。

        [36]錢(qián)志熙《漢魏樂(lè )府的音樂(lè )與詩(shī)》[M],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00年版,第36頁(yè)。

        [37]蕭子顯《南齊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97年版,第117頁(yè)。

        [38]王先謙《漢鐃歌釋文箋正》[M],臺北:藝文出版社,1974年版,第2頁(yè)。

        [39]陳國慶編《漢書(shū)藝文志注釋匯編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83年版,第178頁(yè)。

        [45]徐天麟《東漢會(huì )要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6年版,第120頁(yè)。

        [47]房玄齡等《晉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74年版,第715頁(yè)。

        [48]郭茂倩《樂(lè )府詩(shī)集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79年版,第223頁(yè)。

        [51]詹锳《文心雕龍義證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9年版,第242頁(yè)。

        [52][116]沈約《宋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74年版,第550頁(yè),第549頁(yè)。

        [54]王運熙《漢魏兩晉南北朝樂(lè )府官署沿革考略》《樂(lè )府詩(shī)述論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6年版,第175頁(yè)。

        [57][71][80][97][98][99][100][101]范曄《后漢書(shū)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65年版,第961頁(yè),第118頁(yè),第3015頁(yè),第1334頁(yè),第859頁(yè),第961頁(yè),第1373頁(yè),第814頁(yè)。

        [58][61][62][63][83][84]桓譚撰,朱謙之校輯《新輯本桓譚新論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2009年版,第65-66頁(yè),第64頁(yè),第65頁(yè),第64頁(yè),第64頁(yè),第65頁(yè)。

        [59]吉聯(lián)抗《樂(lè )記譯注》[M],北京:音樂(lè )出版社,1958年版,第3頁(yè)。

        [60]此數據參考陳致《從禮儀化到世俗化:〈詩(shī)經(jīng)〉的形成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9年版,第170頁(yè)。

        [64][79][94][95][104][111]陳立撰、吳則虞點(diǎn)?!栋谆⑼ㄊ枳C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94年版,第125頁(yè),第107-110頁(yè),第98頁(yè),第93-94頁(yè),第96-97頁(yè),第93頁(yè)。

        [66][113]向宗魯校證《說(shuō)苑校證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87年版,第508頁(yè),第502-503頁(yè)。

        [67]張震澤《揚雄集校注》[M]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3年版,第233頁(yè)。

        [68][70][96]嚴可均《全后漢文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99年版,第513頁(yè),第755頁(yè),第229頁(yè)。

        [72]劉珍等撰、吳樹(shù)平校注《東觀(guān)漢記校注》[M],鄭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87年版,第59頁(yè)。

        [73]此數據參考渡邊義浩、仙石知子《論東漢“儒教國教化”的形成》[J]一文。

        [74]樸宰雨《〈史記〉〈漢書(shū)〈比較研究序言》[M],北京:中國文學(xué)出版社,1994年版,第5頁(yè)。

        [75]程蘇東《〈漢書(shū)·五行志〉的編纂意圖與策略》[J],《文學(xué)遺產(chǎn)》,2021年第3期。

        [78]吳從祥《讖緯與漢代文學(xué)》[M],北京:中國社會(huì )科學(xué)出版社,2015年版,第201頁(yè)。

        [85]程勇《漢代經(jīng)學(xué)文論敘述研究》[M],濟南:齊魯書(shū)社,2005年版,第255頁(yè)。

        [87]李景星《四史評議》[M],長(cháng)沙:岳麓書(shū)社,1986年版,第162頁(yè)。

        [89]王利器校注《新語(yǔ)校注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1986年版,第18頁(yè)。

        [90]閻振益、鐘夏校注《新書(shū)校注》[M],北京:中華書(shū)局,2000年版,第176頁(yè)。

        [106]孫克誠《“鄭聲淫”蘊含多重意指》[N],《中國社會(huì )科學(xué)報》,2020年1月13日。

        [110]習近平《之江新語(yǔ)》[M]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07年版,第178頁(yè)。

        猜你喜歡雅樂(lè )班固禮樂(lè )禮樂(lè )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齊魯藝苑(2022年1期)2022-04-19班固救馬格言·校園版(2021年2期)2021-09-10懸梁刺股小學(xué)閱讀指南·低年級版(2021年4期)2021-04-20朝鮮李朝時(shí)期宮廷雅樂(lè )的傳承與發(fā)展藝術(shù)家(2020年8期)2020-12-06日本雅樂(lè )的傳承與流變兼論中國雅樂(lè )的價(jià)值重構北方音樂(lè )(2020年23期)2020-12-06唐雅樂(lè )大曲存辭考略中華戲曲(2020年1期)2020-02-12周人傳統與西周“禮樂(lè )”淵源音樂(lè )研究(2019年5期)2019-11-22雅樂(lè )的來(lái)龍去脈高中生·青春勵志(2017年7期)2018-01-15用莊嚴禮樂(lè )慰英靈勵軍民軍營(yíng)文化天地(2017年12期)2017-03-01孝繼父業(yè)的班固小天使·四年級語(yǔ)數英綜合(2015年7期)2015-07-06
       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|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|看纯日姘一级毛片|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|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

        <dd id="saiiy"></dd>
        1. <s id="saiiy"></s>

          1. <s id="saiiy"></s>
            1. <span id="saiiy"><blockquote id="saiiy"></blockquote></span>